乳牛需要從食物中攝取各種營養分,用來維持生命、成長、繁殖、泌乳等。飼料成本是酪農最大的支出,可以占到總生產成本的40~75%。因此,良好的飼養管理必須針對各群牛隻的需求,調製養分充足但又不浪費的平衡日糧,才能發揮最大的生產潛力、降低生產成本。
基本上,乳牛媽媽的營養需求跟人類差異不大,可分成水、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礦物質、維生素五大類。
乳牛所需營養分
水是經常被忽視的營養分,但事實上牛體含水量在55~65%之間,牛乳所含水分也高達87.4%,缺乏水對乳牛的影響比其他任何營養分的缺乏都來得快且嚴重。在炎熱的夏季,一頭高乳產量的乳牛每天需水量經常超過100公升。因此,須隨時提供充沛且乾淨的飲水,讓乳牛媽媽自由飲用。
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乳牛主要的能量來源,乳牛所需能量常用泌乳淨能來表示。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經過瘤胃微生物分解後,產生短鏈揮發性脂肪酸做為乳牛主要能量來源。揮發性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(約65%)、丙酸(約15%)及丁酸(約10%)。其中,乙酸與丁酸是合成乳脂的原料,丙酸合成葡萄糖供應乳房所需能量及合成乳糖,多餘的丙酸則合成體脂肪貯存。
乳牛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分為兩類。一類是屬於牧草纖維的結構性碳水化合物,這類碳水化合物結構緊密,被瘤胃微生物分解的速度較慢,所含泌乳淨能較低,並產生乙酸比率較高的揮發性脂肪酸,因此有助於提高乳脂率。另一類屬於穀類澱粉的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,這一類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的分解速度較快,所含泌乳淨能高,並且產生丙酸比率較高的揮發性脂肪酸,因此有助於提高泌乳量,但容易造成低乳脂及牛隻肥胖。兩類碳水化合物的提供對牛隻健康及泌乳性能影響很大,需適當且平衡地搭配。
蛋白質經過小腸酵素分解後成為胺基酸,用以組成身體的成分、酵素、乳蛋白質等。蛋白質的需要量一般多以粗蛋白質來表示,粗蛋白質的量是氮含量乘以6.25。常用的蛋白質補充料如大豆粕、啤酒粕或高粱酒粕等。
飼料中的粗蛋白質被攝取後,約有一半以上會被微生物分解成氨,做為微生物分裂增生時所需氮的來源,而後合成微生物蛋白質流入小腸被牛隻消化利用,這部分約占小腸蛋白質來源的 2/3。另約 1/3的小腸蛋白質來自飼料中未被微生物分解的蛋白質,也就是所謂的過瘤胃蛋白質。無論是瘤胃可分解或不可分解的飼料粗蛋白質,對乳牛都非常重要,依泌乳量的不同,調配兩種氮源間的平衡,並且注意充分的能量供應,才能提高蛋白質的利用效率。
乳牛所需要的礦物質種類很多,依需要量的多寡分為大量及微量兩部分。大量礦物質指需要量較高且體內含量也較多的礦物質,包括鈣、磷、鈉、氯、鉀、鎂及硫。微量礦物質則包括鈷、銅、碘、鐵、錳、鉬、硒及鋅。礦物質雖然是必需的營養分,但應注意用量超過時的毒性現象。
維生素依照其溶解性質可分為脂溶性與水溶性兩類。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、D、E及K,水溶性維生素則包括維生素B群及C。在一般飼養狀況下,使用高品質牧草的日糧應該有足夠的脂溶性維生素,但當大量使用青貯料、牛隻日曬時間不足、傳染性疾病流行時或環境緊迫時,為使牛群維持穩定的健康及泌乳效率,日糧中宜添加脂溶性維生素A、D及E。
自動化混合日糧
提供乳牛適當的營養對乳牛的健康與牛乳生產相當重要。乳牛的日糧組成包含品質良好的芻料與穀物精料(包含礦物質與維生素),乳牛的生長、泌乳與繁殖所需的營養素都是由這些飼料組成的日糧所供給的。乳牛日糧的組成必須經過計算,包含原物料的種類、成分、牛隻可採食量等,針對乳牛的需求調整以避免營養過多或不足。
量身訂作乳牛媽媽的營養大餐,就稱為完全混合日糧,乳牛餵飼完全混合日糧可以提升飼養管理的效率,增加牛乳生產的收益。完全混合日糧是經由配方營養平衡計算,把精料、粗料、營養補充物或其他農副產物混合,讓牛或羊等反芻動物所採食的每一口日糧都是營養平衡的。
民國81年以前,台灣酪農多採用手工或鏟斗車把精料及粗料(牧草或農副產品)分批供餵牛隻,不僅耗費人力,乳牛也無法採食到均衡的營養。
民國82年左右,自國外引進完全混合日糧的觀念,其後的10年間,由於資訊及機械設備的發達,以及產、官、學不斷的試驗、教育及推廣,酪農漸漸接受這種餵飼方式。目前,除少數酪農因飼養頭數不足或畜舍空間限制,無法使用完全混合日糧外,大多數的酪農都具備有完全混合日糧車,每日於擠乳前配製2~3次完全混合日糧,提供給剛擠完乳飢腸轆轆的乳牛媽媽們最棒的大餐。
近年來,由於自動化機械技術發展成熟,乳牛自動化混合日糧設備推陳出新,且新一代酪農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也提高很多。自動化混合日糧設備可依照乳牛所需營養進行日糧調配,並於每日定時定點提供給乳牛媽媽營養均衡的大餐。乳牛媽媽佩戴自動化混合日糧的辨識項圈,每日擠乳後系統會根據乳量的多寡計算最適合乳牛媽媽的營養成分。
自動化混合日糧不僅節省乳牛場餵飼乳牛時所耗費的人力,也讓酪農有更多時間關注乳牛媽媽的健康與處理重要的擠乳作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