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行軍蟲入侵中國,恐摧毀穀類作物。外媒報導,中國科學家正尋求部署臭蟲大軍,以對抗秋行軍蟲。
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表示,這種名為蠋蝽(Arma chinensis)的臭蟲是秋行軍蟲的天敵。中國研究人員認為,這可能是控制秋行軍蟲的有效生物方式。
秋行軍蟲自美洲散播至非洲,以及南亞部分地區後,在今年初抵達中國。
蠋蝽具強大的毀滅能力,中國科學家在雲南省進行田野試驗時發現,一隻成蟲透過麻醉和癱瘓,及吸出體液造成內部器官致命損害,一天能消滅達41隻秋行軍蟲幼蟲。
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已經設立一座「工廠」,一年能繁殖1000萬隻臭蟲,以在不重度仰賴殺蟲劑下,持續遏阻秋行軍蟲肆虐。
農委會於5月13日對外發布已入侵美洲、非洲、亞洲多國的秋行軍蟲,很可能隨著6月下旬西南氣流吹入台灣,由於此蟲對小麥、高粱、玉米、水稻等都會產生危害,因此已布置500處偵測點監控、防範,同時公布此蟲的背部有4個點、頭部倒Y字,呼籲所有人看到時,務必通報防檢局、地方政府等單位。
結果顯示秋行軍蟲提早來台,6月8日被帶著家人前往苗栗縣飛牛牧場遊玩的張先生發現,且他能一眼認出、主動通報。農委會防檢局局長馮海東立即親自前往現場採樣,將檢體送分子生物鑑定,儘速在6月10日確認,隨即於同天派員現場掩埋、銷毀2分多面積玉米田。
秋行軍蟲特徵
秋行軍蟲的卵塊上附著了大量母蟲的腹部絨毛,而呈現絨毛狀;孵化以後的成熟幼蟲,外觀上可辨認的特徵在於:1、腹節沒有黑斑。2、背部花紋有四個整齊黑點。3、成蟲翅膀基部沒有白條紋。
全球新興農田通緝犯~秋行軍蟲。(圖:防檢局提供)
繁殖+遷徙力強
秋行軍蟲成蟲會飛及產卵,一生可產2000顆卵,一個世代約30天完成,成蟲可飛100公里,隨氣流更可飛200公里以上。農委會原本估計秋行軍蟲的幼蟲期為2到3週,不過,近來氣溫高,幼蟲期可能縮短,剩7到10天,一旦轉為成蟲,就會繁衍。這7到10天必須再拉高防疫強度,讓通報及撲滅作業執行得更快。
全球新興農田通緝犯~秋行軍蟲。(圖:防檢局提供)
中興大學昆蟲學教授唐立正提醒民眾切勿過度驚慌,疫情嚴重的美國及中國大陸因農地廣大才難控制,台灣以小農制為主,現透過化學防治成效良好,但可怕的是不知該蟲是否危害草皮,屆時影響更廣。
目前民眾有四種通報方式,通報專線0800-039131、防檢局防疫小尖兵臉書、防檢局LINE帳號,以及農作物天然災害即時回報App,進入介面後點選農委會,通用密碼0000,即可回傳照片。
TWT走路靠編 提醒大家一起來抓蟲